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/th>
<progress id="1dnn5"></progress>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
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addres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</address></th>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span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th id="1dnn5"></th>
<progress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progress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strike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strike id="1dnn5"></strike>
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
<ruby id="1dnn5"><video id="1dnn5"><ruby id="1dnn5"></ruby></video></ruby>
400-885-6191

江西有礦,中國不慌2022-05-24 18:21:59

江西

山環水繞的圍城格局,讓它成為一幅懸掛在中國地圖上的立軸山水畫;丘陵起伏的地貌景觀,把它變為一方渾然天成、理想宜居的風水寶地。

▼ 

說江西是個聚寶盆,并非只憑地形地貌。因為,這幅簸箕或寶瓶狀的地圖,真的是一張蘊藏珍寶的藏寶圖。


龍光沖斗

1300多年前,初唐上元二年(公元675年),天才詩人王勃來到當時的洪州城,即今天的南昌,在滕王閣落成后的一場盛大Party上,誕生了那篇名滿天下的《滕王閣序》。文章之中,處處用典,字字珠璣。其中,有個詞語是王勃的首創,那就是「物華天寶」,這個詞是專為歌頌江西而生。

它的意思是,指各種珍美的寶物,出自《滕王閣序》這個對子:

物華天寶,龍光射牛斗之墟
人杰地靈,徐孺下陳蕃之榻

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夸張的描述,并非實質,其實不然。在這里,王勃用「龍光射牛斗之墟」進一步解釋「物華天寶」的內容。這里的寶物,說的是江西大地上,以青銅寶劍為代表的器物。

龍光,指的是寶劍龍淵射出來的光輝。江西出寶劍,史書對此是有明確記載的。據《晉書·張華傳》,晉初,牛、斗二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,張華請教精通天象的雷煥,雷煥稱這是寶劍之精,上徹于天。張華命雷煥為豐城令尋劍,果然在豐城(今江西豐城)牢獄的地下,掘地四丈,得一石匣,內有龍泉、太阿二劍。

龍泉,即唐之前所說的龍淵,因避諱高祖李淵而改名。

|越王勾踐青銅劍,湖北博物館藏|

春秋時期,江西之地被稱為「干越」,當時就以青銅鑄造聞名。《戰國策·趙策》有記述:「夫有干越之劍者,押而藏之,不敢用也,寶之至也。」意思是,擁有一把干越之地所產寶劍的人,不敢輕易使用,要把它收藏起來,因為這是難得的寶貝。

 
|春秋青銅劍,南昌海昏侯墓出土|

春秋時代青銅寶劍在史料中的若隱若現,是江西銅礦資源的驚鴻一瞥,是江西礦業的歷史序幕。


千古銅都

春秋時的干越,對今天江西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,余干、新干等地名,就是古干越文化的深刻烙印。1989年秋天,新干縣大洋洲鎮(當時為大洋洲鄉)程家村,發現了一座沉睡了3000多年的商代時期大墓,其中有475件精美青銅器重見天日。

歷史教科書對中原地區出土的商周青銅器呈現較多,而當時的長江流域,尤其南岸地區,在人們印象中是暗黑、蠻荒之地。這些精湛工藝青銅器的出土,可能會修正人們的傳統認知。


這種造型的青銅大鉞,已成著名表情包
 
(新干商墓出土青銅雷紋青銅鉞)

這件青銅虎獸,應取材于我國南方常見的華南虎

 
(新干商墓出土伏鳥青銅虎)
造型之精致,設計之精妙,似乎超越了那個時代
 
(新干商墓出土方腹提梁卣)

 
(新干商墓出土蟬紋青銅刀

如此造型和形象,仿佛動漫形象穿越

 
(新干商墓出土神人青銅面具)
 
(新干商墓出土獸面紋青銅胄)


先秦過后,江西的銅礦繼續書寫傳奇。

從漢代到宋代,江西是全國人民喜愛的生活用具——銅鏡的主產區。宋代饒州(今鄱陽縣一帶)的許多作坊,更是成為優質銅鏡界的著名品牌。

魏晉以來,佛教在中國盛行,江西是銅鑄佛器的重要產區。其中,晉代廬山歸宗寺的銅鼎高四尺、重七百斤(當時一斤約等于今1/4千克),南朝梁武帝時期,南昌大佛寺正殿的大佛高一丈六尺,重三萬六千斤;五代十國的南唐時期,南昌佑民寺有銅鐘,高七尺、周長一丈四尺八寸,重達萬余斤。

江西的銅,不僅影響著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信仰,還決定著北宋人民的錢袋子。

古代江西最大的銅礦場位于武夷山西麓的鉛(音“yan”二聲)鉛山縣的誕生,恰恰因為采礦,它源于南唐升元四年(公元940年)設立的專門開采銅礦的鉛山場,十一年后正式設鉛山縣。宋代,這里的銅礦冶煉量最大,礦工數量達到10余萬人,南宋紹圣年間,煉銅量為38萬斤。

這里自古多出大型銅礦資源。北宋初期,朝廷在江西設立的永平監,是全國唯一的大型銅幣鑄造基地。宋初,這里每年鑄銅幣7萬貫,是唐代元和年間的十倍。北宋前期,宋朝半數以上的銅錢在江西鑄造完成。

|西漢五銖錢,南昌海昏侯木出土|

宋代江西的大型銅礦場,還出現在德興,這里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(公元1010年)設立銅場,到哲宗元祐時期,德興設立興利銅場,一年采銅五萬斤。南宋高宗末期,年產銅263169斤,其中興利場產銅23400斤。

直到今天,鉛山、德興依然是國家重要的銅礦所在。現代地質探明,鉛山銅硫礦石儲量達18000多萬噸,其中銅金屬儲量146.68萬噸,屬于大型銅硫綜合礦床。現代德興的斑巖銅礦儲量亞洲第一,是名副其實的「亞洲銅都」

江西銅礦的地質儲量為全國的1/5,已探明儲量約1450.5萬噸,若論工業儲量則占到了全國的1/3,全國第一,尤其以德興、九江、瑞昌、鉛山為最。


金山銀山

除了銅礦,江西古代還有大量金、銀礦場,如上饒縣唐至明時期的包家金銀礦,德興的唐宋銀山銀礦、宋代金山金礦,上高縣宋至明蒙山銀礦,金溪縣南堂寶山金銀礦,上饒縣的五府山宋代銀礦,這些珍貴的古代金銀礦遺址群,出現在同一個省,且集中于江西中北部方圓五百公里范圍,不但內少有,放諸全球也實屬罕見。

 |江西出土的金銀器集錦|
圖源:江西礦冶博物館

隋唐時期,官辦銀礦場「鄧公場」設在德興境內,這里曾經「歲產白銀十萬兩」。北宋年間,德興有了采金活動。宋代德興所產的金、銀、銅礦石,要沿樂安江運輸到距此不遠的中國南方最大的古代鑄幣廠——永平監,進一步加工成錢幣或各種貴金屬制品等,呈貢給朝廷。

從唐代中期到北宋早期,德興的銀山是全國最大的采銀礦場。

華覺明先生著的《中國古代金屬技術史》對古代銀山礦區如此評價:

江西德興銀山,礦床為低溫熱液,礦體多呈扁豆體,薄者2米,厚達20千米,充填于千枚巖中并交古火山巖,規模大,礦石以閃鋅礦、方鉛礦、黃鐵礦為主,其中含銀量特富,礦體上半部分出露地表,因而被古人進行露天開采。

今日德興的銀礦地位不如古代,但在金礦資源方面勢頭依然強勁:目前,江西省黃金資源儲量,全國第二,僅次于山東。其中,德興黃金儲量占全省的80%,擁有長江以南最大的金礦。

|銀山形勝圖,《德興縣志》|

德興銀礦開采日漸式微后,同屬贛東北的貴溪縣又現大型銀礦!從1966年開始,經過20多年探索,地礦工作者在貴溪冷水坑探明了新的大型銀礦田,是目前國內儲量最大的一處。

今江西地圖上,像「銀山」「金山」這樣因礦場而得名的地名,還有成千上百處——它們,是古老礦業文化的見證。


世界鎢都

說起中國礦產,地理課上有老師講過口訣,其中關于有色金屬有這么幾句:

德興銅礦在江西,湖南錫礦山產銻。
貴州銅仁產汞礦,云南個舊出產錫。
甘肅金昌礦產鎳,鎢礦產地贛大余。

其中兩處與江西有關:德興銅產量亞洲范圍第一,大余鎢礦世界首屈一指——不過,時過境遷,大余產鎢第一已經是過去時,而江西境內已探明更大規模的鎢資源。

鎢,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列第74號,最早發現于1783年,是熔點最高的金屬之一,廣泛用于汽車行業、國防等領域,有「工業牙齒」之稱。位于大庾嶺山區的大余縣,是江西第一個「世界鎢都」。2011年11月,大余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之一,當時預計這里的鎢礦開采年限還有十余年。

就在人們以為江西將失去「世界鎢都」地位時,2012年,贛西北武寧縣大湖塘發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鎢礦床,鎢資源儲量約百萬噸左右,這是江西省的第二個「世界鎢都」。不到四年時間,2016年1月5日,江西省宣布在浮梁縣朱溪外圍探明333+334類三氧化鎢資源量286萬噸,潛在經濟價值3100億元,再次刷新了鎢礦儲量的世界紀錄。

于是,浮梁縣朱溪鎢礦成為新的世界最大鎢礦,資源量是大湖塘鎢礦的2.7倍,這是江西的第三個「世界鎢都」

一個月后,2018年3月3日消息,江西省地礦局下屬勘察隊靖安縣大霧塘礦區新增鎢資源量26.6萬噸,具備超大型礦床規模。如今,贛西北、贛東北、贛南鎢礦群一起,繼續捍衛著「世界鎢都」的地位。

更重要的是,它們加強了我國鎢資源的世界地位,鞏固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話語權。


七朵金花

「物華天寶」的交響曲,繼續演奏。除了盛產鎢和金銀銅貴金屬,江西在稀有金屬和稀有礦種方面,表現也十分突出,比如稀土

稀土,并不是土,而是對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系15個元素,以及與其關系密切的鈧、釔的總稱,1894年由芬蘭化學家約翰·加德林發現,因貌似土族氧化物,取名稀土。稀土廣泛應用于冶金、石油、化工、紡織、醫藥、農業,被各國科技和產業界稱為「綠色電池」「工業維生素」「新材料之母」

總之,小到手機屏幕,大到飛機坦克,都離不開它。

1992年,鄧小平同志曾說:

中東有石油,中國有稀土。中國稀土資源占全世界已知儲量的80%,其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,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,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辦好。

說到稀土,很多人知道北方的內蒙古產區,至于南方產區,則感到陌生。江西,是南方稀土的重鎮,集中分布在贛南山區,其中龍南縣離子型重稀土儲量占世界儲量的70%。

鈾礦。

一說起核工業和原子彈,一定繞不開包括鈾在內的放射性元素。江西出產的鈾,占全國的1/3,為我國的核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。目前,江西主要的鈾礦在上饒、撫州、修水三地。

鋰礦。

大家平時使用的電腦、手機、相機,離不開鋰電池,制造它的鋰,很可能就來自江西,江西鋰礦的儲藏、開采量,均為亞洲首位

這就是江西的物華天寶——礦產。眾多礦產中,鎢、銅、金、銀、稀土、鉭鈮、鋰因產量和質量突出,被江西地礦界稱為「七朵金花」


山川藏寶

江西多礦,尤其在有色金屬領域,這是我國有色金屬和稀有礦產最集中的省份之一。而煤、鐵資源,則是北方地區的強項。盡管如此,但江西依然有較大的鐵礦和煤礦

《新唐書·地理志》的記載,江西鐵礦至少在唐代就有了開采,今新余市和分宜縣交界處,設有貴山鐵場。宋代江西又有位于撫州的東山鐵場。明代冶鐵中心重心在長江以南,其中尤以江西為主。明初13個官營鐵場,江西占了三個,產量占總量的40%。

|萍鄉煤礦,20世紀30年代|

近代以來,江西鋼鐵業以贛西為重。從晚清洋務運動時期,萍鄉地區已大規模開采煤礦,煤礦是鋼鐵冶煉的燃料,所以這里布局了我國南方重要的鋼鐵基地,成為我國煤炭鋼鐵工業的重要搖籃。所以業內有言:「東有南鋼、西有萍鄉。」

這就是「物華天寶」的江西,這就是「家中有礦」的江西,它是——世界鎢都、亞洲銅都、金銀王國、鋰釉之鄉、江南鋼城……一幅栩栩如生的藏寶圖,呼之欲出。

 

|江西礦產分布圖| 

江西到底多有礦?大致可以總結為:

  • 江西有礦,礦的品種多


全省已知金屬礦床1700多處: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產33種,居全國前十位的有83種:(數據截至2015年)

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:金、銀、鎢、鉭、銣、碲、化工用白云巖、滑石、陶瓷土、玻璃用脈石英、飾面用板巖、麥飯石等13種。

 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二:鋰、銫、伴生硫、電氣石、粉石英、保溫材料用黏土等11種。

 江西的這些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三:銅、鉍、鈹、普通螢石、冶金用砂巖、化肥用灰巖、葉臘石、水泥配料用頁巖、水泥用輝綠巖、海泡石黏土、飾面用輝石巖、飾面用大理巖、透閃石等14種。

  • 江西有礦,礦的規模大:全省已知探明的,屬于大型礦產的規模的超過100處,中型礦產規模的150多處。

  • 江西有礦,礦的類型全:成礦類型包括斑巖型、石英脈型、卡巖型、破碎蝕變帶型、砂巖型、火山巖性、花崗巖型、碳硅泥巖型等一應俱全。

  • 江西有礦,東西南北,各具特色:武俠中常有四方高手組成四大勢力,江西的礦產分布就形成了這種格局——東金銀、西煤鐵、北銅、南鎢

 ▼ 


螢光寶氣

這兩年的礦物調查發現,江西在金屬礦產領域的優勢依然很猛,且出現了新的亮點:

2018年11月,江西上高縣樟木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硅灰石礦,共探獲硅灰石資源量礦石量11033萬噸,礦物量6955萬噸,一躍成為該領域的全球第一大礦床。

2018年3月3日消息,贛州石城縣楂山里礦區探明了新的螢石礦儲量為507萬噸,為江西省第一、全國第三大螢石礦床。

什么是螢石?跟螢火蟲有關系嗎?

螢石是工業氟元素的主要來源,廣泛應用于航天、制冷、醫藥、防腐、滅火、電子、機械、原子能、新能源等領域。

舉個熟悉的例子:高端、優質的相機鏡頭,離不開螢石的加持。而純凈的螢石晶體,擁有極高的顏值。古人常用的奢侈品——夜明珠,就是用螢石所制。

|產自江西的螢石|

|有螢石成分的單反鏡頭|

螢石的晶體造型、顏色、光澤、純度絲毫不輸給水晶,或許因為硬度不夠,它并不受珠寶商青睞。沒有炒作,反而讓它可以遠離喧囂,以親民和相對低廉的價格親近公眾。美麗而不張揚的螢石,當得了航天材料,做得了攝影神器,而晶體完整、包裹好的螢石,則被視為理想的礦物標本。

多變、多彩的螢石礦標

▼ 

去年通過大地理館獲得中國首款礦物科普歷書——《礦物日歷》的童鞋,可能已經領略過螢石之美。螢石等六種礦標,作為科普實物,搭配日歷送出。

2019-2020跨年版《礦物日歷》,呈獻了34個國家、161種礦物晶體的379幅圖片,并以深入淺出的文字,介紹礦物知識與產地、用途乃至趣聞——這道高顏值美味科學套餐,一經推出便收獲了包括專家、學者、讀者的好評。

▼ 

今年,大地理館繼續參與策劃由地質出版社等策劃推出的2020-2021跨年版《礦物日歷》

《礦物日歷》的主角是礦物晶體,五光十色的礦晶,對應不同日期。自然界的巖石,是造物主用雙手捏出的雕塑。礦物晶體,則仿佛巨大標尺精心裁出的設計作品。

即將與您見面的2020-2021跨年版《礦物日歷》收錄了出自37個國家的186種礦物晶體(新增88種)。我們從數千張圖片中,精心挑選225幅礦物圖片、102篇礦物檔案、52篇礦物日志,全方位展現礦物晶體之神奇。

▼ 

(2020-2021跨年版《礦物日歷》) 

  • 知識與顏值齊飛,讓科普更接地氣

地質科學,在這里沒有晦澀和高冷。一本誠意滿滿的歷書,讓礦物走出深山,變成您身邊的「小博物館」。有顏值,更有干貨——我們將礦物分類、顏色、巖性等知識做成「檔案」,對應每月每日。

▼ 

時光一去難復返,愿這些知識的負載,讓你不負大好時光。《礦物日歷》不做隨波逐流的流水賬,它要做——一本高顏值、漲知識、有溫度的科普歷書。

  • 科學的理性,人文的詩意

蘇東坡詞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」,以月相變遷,對照人間冷暖飽含了人文情懷與自然知識的融合。

《礦物日歷》中的每一天,都標識相應的月相。抬頭一個月亮,低頭一個月亮——它是一座橋梁,一枚紐帶,連接了人與月球的對話。

▼  

千字文有句:

寒來暑往,秋收冬藏

針對傳統節日、節氣、時令,《礦物日歷》篩選與之對應的特定礦物,如:春節對應紅彤彤的菱錳礦、大雪對應晶瑩剔透的滑石;十二個月份對應十二顆生辰石,當月生辰石對應十二種時令植物顏色

▼ 
(書中手繪礦石插圖)

封面的創意靈感來自《春江花月夜》詩句 「海上生明月」:礦藏形成晶體,造物主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雕琢,時光流轉中,月相有盈有缺,大盈若沖,沖盈相融,晶體乃成。純靜皎潔的明月,代表礦物晶體的前身——長年累月接受日精月華之后,晶體最終形成。從新月與圓月,再從圓月到新月的變化,是時光消逝,是生命輪回。

▼ 

經典「寶石紅」基礎上,增加「釩鉛橙」「祖母綠」版封面,滿足不同審美口味。

 ▼ 

三版歷書及配套礦石
從左到右分別是
釩鉛橙、寶石紅、祖母綠

礦,它參與了生命塑造、文明孕育,并深刻影響、改變著我們的生活。

于情于理,人類中的每一員都應該了解基本的礦物知識。礦物世界,同人類文明一樣,博大精深,《礦物日歷》展現的也只是其冰山一角。

《礦物日歷》,它一定不是最完美的,但一定是目前讓你讀懂礦物的最好讀本。為回饋讀者,2020-2020版《礦物日歷》在摩點開辟創意眾籌專區——推出遠低于出版物定價的套餐。早到參與,早得回饋。

▼ 

(掃描識別小程序,參與眾籌預購)

在這里等待你的,除了紙本歷書,還有飽含、凝結著眾多地質學家、勘探工程師、礦工心血汗水的五彩繽紛的礦標——其中就包括開采自深山礦洞的江西螢石

▼ 


聲明:部分圖片、文章來源于網絡,僅供行業信息學習交流,并不代表我站觀點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及時與我司聯系刪除。若屬本公司原創,未經允許,禁止轉載。詳見:免責聲明
報名登記
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/th>
<progress id="1dnn5"></progress>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
<th id="1dnn5"></th><th id="1dnn5"><addres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</address></th>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span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span id="1dnn5"></span>
<th id="1dnn5"></th>
<progress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progress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
<strike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strike id="1dnn5"></strike>
<th id="1dnn5"><noframes id="1dnn5"><th id="1dnn5"></th>
<ruby id="1dnn5"><video id="1dnn5"><ruby id="1dnn5"></ruby></video></ruby>
3dav